#中研院挑戰卓越系列
🍵『八十年代普洱在香港,九十年代在臺灣』🍵
幾十餘年來普洱茶的餘韻仍持續發酵中,迥異於潮流性商品,因為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及豐富的茶性變化,才使其成為品飲價值的來源。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余舜德研究員從「#身體感」理論觀點出發,檢視「為何只有普洱茶激發出如此瘋狂的風潮?」,並探究「支撐此風潮之關鍵」。多年的研究讓他相信,普洱茶豐富的社會生命史與臺灣茶界成功建構「#陳年茶🍵的風味」,有著密切關係。
🔍延伸閱讀 🔍
2016 The Authentic Taste of Puer Tea and Transnational Interests. 《臺灣人類學刊》14(1) : 89-110.
https://goo.gl/1t8BcF
🔍延伸閱讀 🔍
2016 Taiwan and Globalization of Puer Tea : The Role of the Taste of Aging. Culture and Religious Studies. 4(5) : 310-20.
#中研院挑戰卓越系列 【普洱茶的陳年風味】
炎炎夏日,空氣燙人的午後,坐在清風徐徐的蔭涼大樹下,三五好友齊聚,一同品茗閒聊,是不少愛茶人的休閒嗜好。臺灣人愛喝茶,也發展出獨特的茶飲文化。不過 #普洱茶 這種臺灣人不太熟悉的茶,在出產地之一的中國雲南省易武地區一餅(大約357公克)竟要價人民幣數千、甚至上萬元,原囤藏於香港的陳年老普洱更一餅難求,且假貨充斥。
然而,興起這股全球普洱茶蒐藏浪潮的關鍵角色居然是過去很少接觸普洱茶的臺灣,有人說普洱風潮的興起是因為臺灣茶商擅長炒作,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余舜德抱持不同看法。他從「#身體感」出發點,檢視「為何只有普洱茶激發出如此瘋狂的風潮?」,並探究「支撐此風潮之關鍵」;數年的研究讓他相信,普洱茶豐富的社會生命史與臺灣茶界成功建構「陳年茶的風味」有密切關係。
「身體感」是人類學家余舜德與「身體經驗研究群」的成員從2000年開始共同發展的理論概念。人類學家大約從1980年代開始投入感官方面的研究,至1990年代蔚為風潮。當時,最重要的議題是探討西方社會「視覺的偏見」; 這些研究強調,從文藝復興以來,視覺即被認為是最科學、最客觀的一種感官,現代醫學仰賴許多視覺的儀器做為診斷的工具,而拋棄過去重視的觸診,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不同文化的多元現象出發,人類學家指出,每個文化的成員運用感官的方式可能非常不同,對不同感官重視的程度也各有差別;換句話說,不同社會感知這個世界的方式可能不盡相同,且各有文化特色。
─ 本文摘自《科學人》2017年8月號:
遠流博識網 https://goo.gl/wHgscU
博客來 https://goo.gl/PHz5y8
誠品 https://goo.gl/h6sH3P
中研院科普平台「研之有物」:http://research.sinica.edu.tw/
中研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sinicaedu/